一、磁卡(Magnetic Card)
磁卡以液體磁性材料或磁條為信息載體,將液體磁性材料涂在卡片上,或將寬約6-14mm的磁條壓在卡片上。磁條上有三條磁道,前兩條磁道只讀磁道,第三條磁道讀寫磁道,如記錄賬面余額等。磁卡信息讀寫相對簡單,使用方便,成本低,發展較早,進入電話預付卡、收費卡、預約卡、門票、儲蓄卡、信用卡等多個應用領域。但與后來開發的IC卡相比,存在信息存儲量小、磁條易讀偽造、保密性差等缺點,需要計算機網絡或中央數據庫的支持。
二、條碼卡 (Bar Card)
條形碼卡記錄由一組規則排列的條形碼、空條和相應的字符組成的信息。常見的條形碼符號由黑條和白空印刷而成。當光線照射到條形碼符號上時,黑條和白空之間會有很強的對比度,從而使用條形和空對光的不同反射率來閱讀信息。
條形碼卡分為一維碼和二維碼。一維碼更常用,例如,日常商品包裝上的條形碼是一維碼。它的信息存儲量很小,只能存儲一個代碼,并通過該代碼獲取計算機網絡中的數據。二維碼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。它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存儲更多的信息,包括文本、圖像、指紋、簽名等,并可以與計算機分離使用。
條碼卡制作簡單,普通條碼可以按一定要求打印或復制,成本較低,但其閱讀設備(特別是二維碼閱讀設備)相對昂貴。與磁卡和IC卡不同,條碼卡中的信息不能重寫。此外,安全性能差,標準不統一,限制了其應用。
IC卡(Integrated Circuit Card)
IC卡的全稱是集成電路(Integrated Circuit)將集成電路芯片鑲嵌在塑料基片上,利用集成電路的可存儲特性,保存、讀取和修改芯片上的信息。
IC卡的概念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。在過去的40年里,它已廣泛應用于金融、交通、通信、醫療、身份證等領域。
IC卡以與外界數據傳輸的形式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。接觸式IC卡的芯片金屬接觸點暴露在外,肉眼可見。通過芯片上的接觸點,可以與讀寫交換信息。目前使用的IC卡大多是這樣的。非接觸式IC芯片全部密封在卡基內,無暴露部分,通過無線電波或電磁場的感應交換信息,通常用于門禁、公交費、地鐵費等‘一晃而過‘的場合。
IC卡可分為存儲卡、邏輯加密卡和CPU卡(智能卡)。存儲卡適用于只使用IC卡作為數據的存儲介質或軟件加密而不擔心被篡改的系統,價格較低;邏輯加密卡通過設置卡上的密碼區域來控制卡的讀寫,價格適中,應用最多;CPU卡的集成電路配備了微處理器,可以進行數據計算和信息處理,并可以使用隨機數量和密鑰來驗證卡和設備之間的相互驗證,安全性高,雖然價格略高,但應用前景依然樂觀。目前,中國人民銀行規劃的金融卡、國家質量技術監督管理局規劃的組織機構代碼卡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規劃的社會保障卡均為接觸式CPU卡。
IC卡具有磁卡和條形碼卡無法比擬的優點:存儲容量大,是磁卡的幾倍到幾十倍;安全性高,防偽防篡改能力強;可脫機使用,應用靈活。同時,還存在價格高、抗靜電、紫外線能力弱等缺點。
微信公眾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