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C腕帶芯片(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;射頻辨識)是利用無線射頻的技術,來做為標簽辨識的一種應用。其最早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(1935~1950年)被開發出來,英國空軍首度應用在飛航安全領域。
他們當時研發出一套IFF(Identify Friend of Foe;敵我辨識)系統,在每架飛機上裝設Active(主動式)標簽,當地面雷達發射并偵測訊號到飛機時,飛機上的標簽也會發出適時響應,以分辨飛機是敵是友,避免友方軍機被誤擊。
到了1960年代,許多與雷達和RF相關的論文被發表出來,而不少公司也開始將IC腕帶芯片的技術商業化、普及化。IC腕帶芯片最早應用在商品的防盜機制,至今這種技術仍被廣泛使用:商家在產品包裝內安裝一組被動式(Passive)卷標,里面僅有1位數據(代表開或關),當該產品有付費時,在結賬時就會把該位關閉,若沒付費的話,當這個人試圖挾帶該商品走出商店的話,店門口的讀取器就會偵測到,并發出響亮的警鈴聲。
直到1973年,第一個申請到美國專利的Mario Cardullo,其主動式IC腕帶芯片卷標具備可擦寫內存,可反復使用,成為當今IC腕帶芯片的開山鼻祖。同年,Charles Walton也獲得美國被動式IC腕帶芯片的專利,應用在門鎖產品上:在一張門卡上安裝轉發器,當門鎖上的讀取器偵測到正確的門卡時,就會開鎖。如今該技術被廣泛應用到飯店與住宅的門鎖上。
微信公眾號